进击的汉字游戏包公断案怎么过?这一关是最新上线的看图找茬关卡,图中间包公正在查案,旁边还有摄像头,大家需要找到不合理之处。
1 、【包公断案】关卡不合理之处为:摄像机 、坦白从宽 、银色手环 、钢叉 、对讲机 、圆盾 、记录仪 、文件夹 、绿胶鞋 、辣椒喷雾 、钢笔 、橡胶棍子
2 、图中的牌匾为坦白从宽,桌子旁有一个摄像机;包公手里拿着钢笔,桌子上有文件夹和对讲机
3 、左边的侍卫拿着钢叉,腰上有银色手环,中间的人穿着绿胶鞋
4 、右边的侍卫拿着辣椒喷雾,胳膊上有圆盾,胸口处是记录仪
包公断案有哪些妙招呢?
据我所知包公断案基本上都是假的,都是后人杜撰的,估计包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断案,而且还是断案如神。
一、包公压根就不会什么断案,也没有那么神。
包公是宋朝名臣,以刚烈著称。包公一直在北宋的时候算是个比较清廉的官员,最为重要的是,他是少有关注老百姓的官员。故此在民间深受老百姓爱戴,百姓喜欢将人物丰富化,很多东西幻想出来。这包公断案就是其中一个。事实上包公并不是个审案小能手。
当时北宋百姓之所以叫他包青天也不是因为他断案如何厉害,而是因为他改变了审案的一个环节。古时候审案并不是双方站在一起对峙的,而是由衙门的人负责传话,将双方的事情陈述给断案的人。这样其实是极其不方便,很多时候事情都是说不清楚的,包公就觉得发现了这个缺点。于是将传述改为双方在公堂上对峙,这样就非常公平。正是因为这点包公才被大家称为包青天。
二、包公在北宋主要就是担任三司之责。
包公当初确实是在开封当做一段时间的官,但是只有几个月。主要便是在三司任职,在北宋三司其实就是管理国家财政的,各种费用都要经过包公批准的。所以断案什么基本上是瞎编的。但是包公确实是一位好官。北宋时期的官员虽然很少有什么党派(王安石和苏轼什么比较少),但是所有的文官基本上都是一路的。
大家虽然政见有时候不合,但基本上都是以文官利益为主。说白了就是自私的小团体,但是包公这个人却从不加入,他经常怼天怼地怼大臣。基本上朝中的大臣只要有问题的,都被他弹劾过。得罪的很多,所以大家都说他刚烈。老百姓也非常喜爱他。经过时间的传播,包公的形象便与正史上有点区别了。
包公断案的故事有什么
1、杀牛破案
有一个无赖,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,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,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,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包拯告诉农民,你照我说的做,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,你留一部分自己吃,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,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。
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,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,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,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。
第二天,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,包拯微微一笑,王朝马汉,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,人们都蒙了,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。
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,倒是你,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。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,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,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。
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,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,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,故意卖个破绽,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。
包拯干脆将计就计,来个欲擒故纵,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,杀他个措手不及,还农民一个公道,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。
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,就有了一些眉目,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,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,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。
2、包公审老鼠
那时,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,深得皇上信任。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,很是不爽,就想了个歪点子,想让包公出洋相,扫包公的威风,臊包公的脸皮子。
这天,这个老太监叫人捉住一只差不多跟猫一样大的老鼠,将它的尾巴切了,血淋淋地关在笼子里,亲自送到包公跟前道:“这只大老鼠,自以为本事比猫还大,横行霸道。
欺东霸西,居然潜入皇宫,窜进我家,偷吃了金馔玉肴不说,还咬坏了当今皇上御赐给我的金袍玉带。请大人明察公审,看这只可恶的老鼠该当何罪?”
这不是故意来挑衅吗?包公愁上了眉头。包公是个正派人,对这种割卵求荣的太监,打心眼里就讨厌。何况这批人,平时胡作非为、仗势欺人,他也早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他们的老底。
让太监们出丑。因此包公一听这老太监要告老鼠的话,就明白是咋回事——不过是城隍娘娘怀胎,心头有鬼罢了。包公一点也不推辞,欣然接下案子。
老太监心中大喜,他想,看包公你如何收场。包公把惊堂木一拍,一声大吼:“王朝、马汉,速速前来,将罪犯带上公堂!”这声势,像要审大案要案。
随着一声吆喝,王朝、马汉早把那只装在笼子里的老鼠带上公堂。原告老太监是朝中有身份的人,因此特给他设了个座儿。包公斜睨了一眼那老鼠,手上一用力。
把惊堂木狠狠一拍,大声喝道:“大胆老鼠,仰仗谁的势力,竟擅入皇宫,又潜入民房,吸尽民脂民膏不说,还敢咬坏公公的金袍玉带。真是罪大恶极。现在原告在此。
本官法纪森严,定严惩不贷!”听着包公在那儿装腔作势,老太监怎么听也不是味儿,这不是指着冬瓜骂葫芦,月亮坝里谈秃子吗?好你个包拯,还真看不出你的胆呢。
本公公可不是停妻娶妻的陈世美!老太监还在想,突然又是一声惊堂木拍案,只见笼中老鼠受惊,抓腮挠腿,上蹿下跳。包公字正腔圆,开始正儿八百地宣判。
“被告老鼠,现原告举证在此,你咬坏公公玉带金袍一事,证据确凿,事实清楚。你还有什么话可以辩解?”老鼠会有什么话辩解?真是天下奇闻。
“被告老鼠,既然你不辩解,本官现在宣判——”老太监在一旁好笑,包龙图呵包龙图,你装怪也装得太认真了罢,看你如何下台!包公宣判道:“尔这鼠辈所为,已是罪大恶极,十恶不赦。
不把你处以极刑——五马分尸不能泄恨。姑且看在公公面上,判处你阉刑,割断你的情根。叫你来世成为五官不齐、六根不全不人畜不畜的混帐东西。
王朝、马汉,大刑侍候,将罪犯带下去实施阉刑!”宣判完,包公走下台,对老太监深深一揖。然后道:“请问公公千岁,本官判得公正与否?量刑是否妥当?
如有不妥,万请公公指正一二。”老太监此时是猴子爬到黄莲树,讨到的是苦果子。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,忙不迭点头道:“大人英明,判得公正!难怪天下人都说你是我大宋第一好官哟!”
包公双手一拱道:“多谢公公,下官敢不认真?要不是我投鼠忌器,看在公公的面子上,一刀把这恶大恶极的老鼠剐了,现在只好处个阉刑,真是便宜了它!”老太监哪还敢说什么,忙喊备轿回去。
包公却拦住他说:“公公勿忙走,待验过了刑再走不迟!”老太监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,周身像是十个猫儿在抓,额上滚下豆大的汗。
半晌才悟过来道:“别,别啦,我还有事。”说完比老鼠溜得还快。包公哈哈哈的笑声,老太监听在耳朵里,比那只受刑的老鼠还难受。
3、包公审石头
宋仁宗在位时期,在端州城外有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靠卖油炸糍粑来维持生计。有一天小孩帮父亲到街上叫卖,这一天生意特别好,刚过中午就全部卖完了。
小孩在回家的路上,感觉有点累,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休息,不由自主打起吨,等他醒来的时候,小孩子大哭。
包拯正好路过,就让马汉去问明情况,小孩哭着对包拯说,老爷我卖炸糍粑赚来的铜钱,让人偷了去,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,包拯听了之后,决定帮一帮这个孩子。
他想了一会,有了主意,他让王朝、马汉把石头抬到府上说是要审判他,一时间包拯审石头的事情传遍大街小巷,,第二天百姓争先恐后的来观看。
他们要看看包拯这一次会怎样断案,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,把惊堂木一拍,大声说道,你这石头,小孩在你身上打盹,醒来之后钱就不见了,是不是你偷了。
快快从实招来,不然,赏你三十大板。包拯连问三声,这石头还是默不作声,包拯说,你这是软的不吃吃硬的咯,来人,给我打!手下就一拥而上,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。
包拯说这石头我是审不了了,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给这个孩子一文铜钱,让他和自己的父亲有个交代,包拯在这里谢谢大家了。乡亲们平日里受保证照顾,这时候当然愿意帮忙。
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门口那个装满水的桶里,但有一位礽铜钱的时候,水面上浮起一层油,包拯大吼一声,快把这个了抓起来,他就是偷钱的人。
这人当然不承认,保证说孩子卖糍粑的前他都数过,没一文钱上都有油印子,现在你的钱也有这个现象,怎么解释,投钱的人终于承认。百姓对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说包拯是一位好官。
4、狸猫换太子
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,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,很显然,谁生了儿子,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。刘妃久怀嫉妒之心,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。
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,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,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,将一狸猫剥去皮毛,血淋淋,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。
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,寇珠于心不忍,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,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。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,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。
乃将其贬入冷宫。不久,刘妃临产,生了个儿子,被立为太子,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。谁知六年后,刘后之子病夭。真宗再无子嗣,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收为义子,并立为太子。
一日,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,母子天性,两人都面带泪痕。刘后得知后,拷问寇珠,寇珠触阶而死。因此,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,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。
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,放出李妃。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,送往陈州,秦凤也自焚而死。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,只落得住破窑、靠乞食为生。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,得知真情。
与李妃假认作母子,将李妃带回开封。此时,真宗早已死去,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,史称宋仁宗。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,将李妃带进宫中。
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,并道出了真相。后来,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。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,自尽而死。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,被仁宗任为首相。
5、包公斩包勉
包公自幼父母双亡,全靠兄嫂抚养成人,供养读书,科举中第,步入仕途。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,利用职务便利,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,后被人举报。
作为监察官的包拯,亲自审理此案,查明事实真相后,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。临行刑时,面对嫂子的责骂,包拯表明自己不是“忘恩负义”的小人。
而是因为职责所在,要严格执法,“王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”。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,包拯跪地直呼“嫂娘”,愿代替侄子为她“养老送终。
包公断案
包拯巧取合同文
一天,包公受理侄子告伯母骗取合同文、不认亲侄一案。 原来,在东京
汴梁西关外定坊有户人家,哥哥刘天祥,娶妻杨氏。这杨氏乃是二婚,带来
一个女儿,到刘家后再没生养儿女。弟弟刘天瑞,娶妻张氏,生得一个儿子
,取名安住。父亲在安住两岁时,就给他与邻居李社长家的小女儿定了娃娃
亲。大嫂杨氏打算待女儿长大后,招个女婿,多分些家产。因此,把刘安住
当成眼中钉。 这一年,东京地区大旱,颗粒无收。官府发下明文,让居
民分户减口,往他乡逃荒。弟弟天瑞照顾哥哥上了年岁,不宜远行,决定自
己携妻儿离乡背井。天祥就请邻居李社长写下两张合同文书,把所有家产全
部写在上面,以做日后见证。兄弟俩各执一份,洒泪分别。 天瑞带了妻
儿,来到了山西潞州高平县下马村。房东张员外夫妻,为人仗义疏财,虽有
许多田产,却无儿无女,见年方3 岁的刘安住眉清目秀,乖觉聪明,就收为
义子。对天瑞夫妻也像骨肉兄弟一样看待。但是不久,天瑞夫妇染上疫症,
几天后相继去世。天瑞临死前掏出一纸合同文,将儿子托付给张员外。
一晃,刘安住18 岁了,为使父母尸骨归乡,决定回老家安置。张员外就把
合同文书交给他。 刘安住直奔东京汴梁,一路问到刘家门前,只见一
位老妇人站在那里。那老妇人正是伯母杨氏,她一心想独占家财,就骗取了
刘安住的合同文书,却翻脸不认侄子,反抄起一根木棒,打得安住头破血流
。邻居李社长闻声赶出,问刘安住:“那合同书既被她骗走,你可记得上面
写的什么吗?”安住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。李社长说:“我是你的岳父李社
长。”当下他写了状词,带着安住来到开封府告状。 包拯接了状词,
便传令拘刘天祥夫妇到了公堂,责问刘天祥:“你是一家之主,为何只听老
婆的话不认亲侄子?” 刘天祥回答:“小人侄儿两岁离家,一别十几年,实
不敢贸然相认,凭合同文书为证。而今他和我妻一个说有,一个说无,我一
时委决不下。” 包公又问杨氏,杨氏一口咬定从未见过合同书。包公假意愤
然对安住说:“他们如此无情无义,打得你头破血流。大堂上,本官替你作
主,你尽管打他们,且消消你这口怨气!” 刘安住流泪道:“岂有侄儿打伯
父伯母之理?小人为认亲葬父行孝而来,又不是争夺家产,决不能做为出气
而责打长辈的事。” 包公自有几分明白,对刘天祥夫妇说:“本官明白这小
子果然是个骗子,情理难容,改日定将严刑审问。”今天祥夫妇先回去,而
将刘安住押至狱中。 第二天,包公一面让衙役四处张扬:“刘安住得了破
伤风,活不了几天了。”一面派差役到山西潞州接来张员外,于是真相大白
。 几天后,包公传来一行人到公堂。张员外所言句句合情合理,杨氏
胡搅蛮缠死不认亲。于是,包公传令带刘安住上堂。不料差人却来宾报:“
刘安住病重死在狱中。”众人听罢大惊,只有杨氏喜形于色。包公看在眼里
,吩咐差人即刻验尸。一会儿,差人回报:“刘安住因太阳穴被重物击伤致
死,伤口四周尚有紫痕迹。” 包公说:“这下成了人命案。杨氏,这刘安住
是你打死的,如果他是你家亲侄,论辈份你大他小,纵然是打伤致死,不过
是教训子侄而误伤,花些钱赎罪,不致抵命。如果他不是你的亲侄,你难道
不知道‘杀人偿命’吗?你身犯律条,死罪当斩!”即命左右将杨氏拿下,
送到死囚牢中。此时,杨氏吓得面如土色,急忙承认刘安庄确是刘家的亲侄
。包公问:“既是你家亲侄,有何证据?”杨氏只好交出那张骗得的合同文
书。包公看后,差人叫刘安住上堂。刘安住接过包公赚出的合同文书,连称
“青天”。杨氏方知中计。 包公提笔判决此案:表彰刘安住的孝道和
张员外的仁义;杨氏本当重罪,准予罚钱赎罪;刘氏家产,判给刘安住继承
。
包拯陈州除贪官
仁宗年间,陈州大旱,发生饥荒,户部尚书范仲淹上殿奏本,保举龙图阁大
学士兼开封府尹包拯到陈州粜米济赈。 原先朝廷已派了两个官员去陈州
办理济赈事宜,这两个人都是当朝权贵刘衙内的亲属,一个是他的儿子,一
个是他的女婿,他俩在陈州贪赃在法,鱼肉饥民,还打死了饥民李大胆,搞
得陈州怨声载道,民不聊生。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陈州查处。 刘衙内
素知包拯清正,铁面无私,所以于半夜来访,假惺惺地说道:“陈州饥民多
亡命之徒,包大人此番出赈,可要当心。”他的本意是想吓退包拯,不去陈
州。 包拯严正答道:“为国效劳,为民解难,乃我辈本分,何惧之有?”
刘衙内见劝阻无效,便改口说情:“包大人此去陈州,望对我儿、婿照应则
个。” 包拯答道:“这个我心中有数,感谢你今天来向我传递消息,将来有
甚事情,我也会派人向你传递消息,以作回报。”当场送客。刘衙内虽然没

得到包拯什么确切保证,但总算能随时得知陈州消息,倘有不测,还有回旋
余地,便称谢告辞。 包拯带了差役王朝赶往陈州,将近陈州地面时,包拯易
服先行,吩咐王朝随后赶来。包拯一副乡民打扮,混入饥民之中,来到衙门
购买赈米。只见刘衙内子婿两人高踞公案之后,督促差役粜米。名为粜米、
实为盘剥,在米中掺入大量泥沙,提高价格,克扣斤两,使饥民不堪其苦,
稍有微词,便棍棒相加。包拯实在看不下去,高声喊道:“身为朝廷命官,
竟敢如此荼毒百姓,天理何存?” 刘衙内的子婿见一个黑脸饥民敢当众揭短
,不由气怒万分,喝道:“住口,先前有个李大胆,今天又来了黑大头,我
让你们一样下场。”吩咐差役将包拯吊在树上。 正在这时,手持金牌、
背插宝剑的王朝赶到,两个贪官忙迎接钦差。王朝说道:“包大人先我而来
,不知现在何处?”两贪官面面相觑,答道:“下官不曾见包大人来过。”
王朝眼快,看见大树下正吊着包拯,忙跪步上前,亲手松绑,两个贪官这才
知道“黑大头”原来就是铁面无私的包大人,忙上前恭请包拯坐上公案。包
拯一拍惊堂木喝道,“尔等贪赃枉法,荼毒饥民,我不但亲眼看见,而且亲
身经历,还有何话可说!” 两贪官连连谢罪认错。 “既然知罪,即写下伏
罪状来!” 两贪官当即写了伏罪状,并签字画押。 在场饥民见包拯如此清
正,声声齐喊:“包青天!”内有被两贪官屈打致死的饥民李大胆的儿子,
此时气愤交加,率众饥民将两个贪官当场打死,以泄民愤。 包拯对饥民的
举动是深表同情的,但咆哮公衙,击毙官吏毕竟是有罪的,他就暂且将李大
胆的儿子收押在监,等送报朝廷后再作处理。包拯在发出奏折前,先叫王朝
去向刘衙内暗通消息,让他将陈州发生的事,稍作改动说道:“两官员贪赃
枉法已经查实,被下在狱中。饥民作乱,为首者已被当场处死。” 刘衙
内听了又忧又喜,又恨又急:忧的是,子婿已获罪;喜的是,幸亏早得消息
,局面尚可挽回;恨的是,饥民作乱;急的是,时间仓促,刻不容缓。他自
恃皇上宠爱,便连夜进宫见驾,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语。皇帝果然听信了他的
谗言,下了一道圣旨:“活的赦罪,死的不赦。”这样可以完全达到刘衙内
的愿望,既可救了他的子婿,又可镇压作乱的饥民。刘衙内奉了圣旨亲赴陈
州,当着包拯的面宣读。 包拯当场问道:“济赈两官员何在?” 众差役答
道:“已经死了。” 包拯又问:“饥民首领何在?” 众差役答道:“押在
狱中。” 包拯宣判道:“奉圣旨,两贪官理该处死,不准赦其罪;李大胆之
子,为父报仇是为义举,应予释放。” 这一宣判,使刘衙内当场昏厥在地。
从此一病不起。 处理这案件后,包拯在陈州按法粜米,解救饥民于水
深火热之中;整顿吏治,使社会复趋于安定平稳。
包拯套破钉杀案
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,但有一案件颇费他踌躇。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,
族人因其死得蹊跷,便状告开封府。 包公将毛妻冬花传讯、冬花虽言词
哀切,但面露妖冶,外着丧服,内套红袄,分明具有杀夫嫌疑,但她声称丈
大系“气鼓症”死亡。 包公问道:“既患气鼓症,可曾请医治疗?”冬
花对答:“丈夫命薄,未及请医,已气绝身亡。” 包公便命仵作廖杰开
棺验尸。廖杰经验丰富,但验尸结果,虽见毛勤死状异样,但并无查出谋害
痕迹。回转家中,夜不成寐,不知如何向府尹汇报。 其妻阿英见他心事
重重便问道:“你可曾验看那尸体的鼻子?” 廖杰反问:“验那鼻子何
用?” 阿英说道:“那鼻子内大可作文章,倘从中钉上利钉,直通脑门,岂
非能不留痕迹而致人死亡!” 廖杰将信将疑地连夜再去复验尸体,果见
毛勤的鼻孔内有两根铁钉,于是真相大白,遂将冬花缉拿问罪。冬花抵赖不
过,承认串通姘夫谋害亲夫。 事后,包公询问廖杰:“冬花作案手段奇
特,你是如何想到验看尸体鼻孔的?” 廖杰回答:“此是小的妻子提醒
的。” 包公说:“请你妻子来府,我要当面酬谢。” 第二天,廖杰
高兴地带着妻子到府里领赏。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对阿英端详了一会,开口问道
:“你嫁给廖杰几年了?”阿英答道:“我们系半路夫妻,只因我前夫暴病死
亡,才改嫁廖杰为妻。” “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?” 阿英面露惊异
之色:“大人如何得知?” “路才暴死一案由县衙呈送本府,我昨晚查阅
卷宗,得知县衙已对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结语。但我觉得此种结语颇存疑问。
”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:“大人以为..” “本府认为,路才系被人从鼻孔
中钉钉谋害。” 廖杰奉命前往路才墓地,掘墓开棺,虽尸体已腐烂。但在
鼻孔部位露出两根已锈的长钉。 包公继续审理路才案件。他对阿英说:
“想你一个平常女子,如何懂得鼻孔钉钉的奇特方法,除非有过亲身经历,才
能一语点破,” 阿英只得如实招供事实:原来她也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子,
在与路才结婚之后,经常与人姘居,姘夫是个惯犯,与她合谋用铁钉钉鼻之法
害死路才,后来那姘夫在斗殴中被人杀死,阿英才改嫁廖杰。 廖杰听了
如梦初醒:“想不到此女这般蛇蝎心肠,若非大人明察秋毫,我也几乎作了她
砧上之肉。” 阿英懊丧不已:“若不是我多言多语,此案也断不能破。”
包公正色道:“非也,作案之人,侥幸取巧,只能蒙蔽一时,不能长久隐
藏,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自食恶果。此乃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!”
包拯叫哑巴打兄
传说,有个哑子,每逢新知府上任,都献上一根木棒,任官责打。包公上任后,
他又来献棒。包公想:如果他没有冤枉,怎肯屡屡无罪吃棒?无奈哑子口不能言
,手不能写。包公心生一计,用猪血涂在哑子臂上,又以长枷枷到街上示众。暗
差几个心腹跟随其后,见有人替他鸣冤叫屈,就传他上堂。 一会儿,果见围
观者中有个老头为哑子叫屈,于是将他引到包公面前。 老人说:“这人是我
村的石哑子,自小不能说话,只是耳朵还好使,他被哥哥石全赶出,万贯家财,
并无分文给他。每年告官不能伸冤,今日又被杖责,小者因此感叹。” 包公
传石全到衙,但石全不承认哑子是他亲骨肉。石全走后,包公教哑子:“你以后
撞见你哥哥,就去扭打他。” 哑子眨巴着眼睛,看上去有些害怕。包公说:“你
就照我的话去做好了,本官可为你作主。” 一日,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哥哥来
告哑子,说他不尊礼法,殴打亲兄。 包公问石全:“哑子如果真是你亲弟,
他的罪过不小,断不轻饶。如果是外人,只作斗殴论处。” 石全说:“他果
是我同胞兄弟。” 包公喝道:“既是你亲兄弟,为何不将家财分给他?分明
是居心独占!” 石全无话可说。包公即差人押他们回家,将所有家财各分一
半。
包拯审石擒凶手
包拯在定远县任县令时,常常微服私访。一次,包拯带着衙吏经过某山岗时,见
前面草丛上方苍蝇乱飞,并有一股血腥味扑来,便令衙吏察看。草丛里躺着一具
男尸,身体已经腐烂,面目难辨,背上压着块大青石板,肩上还搭着只马褡裢子
,内有木制“宋记”印戳——原来是个收卖粗大布的,查问地保,知本地没有姓
宋的贩布商人。包拯断定这是谋财害命的案子。那么杀人犯是谁呢? 第二
天,包拯贴出布告,说要在大堂上审石板。大家觉得好奇,都到堂上看稀奇事。
那块青石板正放在堂中央,铁面无私的包拯喝道:“大胆石板,竟敢谋财害命,
目无国法,给我狠打四十大板!”差役扬起板子,狠狠向石板打去,“噼噼啪啪
”震得差役虎口疼痛。大家见状,都忍不住笑出声来。包拯斥责道:“本县断案
,大堂上理应肃静,你们竟敢喧哗公堂,该当何罪?” 众人见包拯发怒,一
齐跪下,口称“知罪”。 包拯说:“那好,你们讲,愿打还是愿罚?愿打,
每人打四十大板;愿罚,每人举保画押,限定三日,交上三尺大布。违者严惩!
” 大家愿罚。心想:“包大人真有意思,找不到凶犯,让众人来献一条孝布
。” 三天之内,近街远集的粗大布一购而空。包拯的手下一边收布,一边核
对布头上的印记,竟发现不少人交上的粗大布上有“宋记”印戳,与死者的印戳
丝毫不差。经查问知是某布庄的。当下把某布庄老板抓来。老板一见死者的印戳
,面如土灰,只得供认:死者宋某从外地收购粗大布,盖上印戳后寄存在他那里
。他谋财害命,但匆忙之中忘了毁掉马褡裢子。
包拯两次断牛案
北宋名臣包拯(公元999—1062 年)在天长县刚任县令时曾审过两桩牛案。那是春
耕时节,东村农民王某和张某一天在田里同耕,休息时坐在田岸边闲聊,让两头牛
在坡上吃草。一会儿,两头牛抵起角来,王某和张某没当一回事,竟在一边看热闹
,谁知道王某的牛把张某的牛抵死了。这下两个好朋友翻了脸,张某告到县衙门,
要王某赔牛。那时包公还没上任,前任白县令审案时想:判赔,王某吃亏;判不赔
,张某吃亏。左思右想,没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,只得把两人收在监里。第二天
,包公上任,听说有两个农民在监里骂人,提出来一审,知道事情的原因,就笑哈
哈地对他们说:“你们本是一对好朋友,只是漫不经心使牛抵角死亡,以致朋友反
目成仇人,这实在是不应该的。今天本官劝你们言归于好。”说罢,提笔写了四行
字:二牛抵角,不死即活;活牛同耕,死牛同剥。两个农民听完判决,都说这样公
平合理,谢过包公,携手走出公堂。谁知那两人刚走,又来一人报案。那是西村农
民,名叫刘全。今天早晨他正要牵牛下地干活,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:原来他的大
黄牛满口血淋淋,牛舌头不知给谁割掉了。他心疼得哭了一场,急来县衙门要求破
案。 包公看了状子,心想: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。就对刘全说:“看来
,这头牛是活不长了,你干脆把牛宰了,肉可以卖,我再资助你一些钱,这样你又
可以买一头牛了。”刘全感激地挥泪告别。刘全刚走,包公当即出了一张禁杀耕牛
的布告:本县晓谕黎民百姓:为确保春耕春种,保养好耕牛,严禁私自宰杀。如有
病牛,须请牛医诊治;诊治无效的,先报呈县衙,经查验后,方可宰杀。未经
查验,擅自杀牛的,一律严惩不贷。有人捕捉到杀牛者,官府赏银三百贯。此布。
第二天,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,刘全擅自宰杀耕牛。包公想:村中的人一定
都知道,刘全宰杀的是残废牛,而这个自称刘全邻居的人明知杀残废牛而来告他,
不就是诬谄好人吗?这人肯定和刘全有仇。包公出布告本来就是要引刘全的仇人出
来。现在问过姓名,知他叫李安。刘全曾告诉包公,李安曾和他有仇,看来此人必
定是偷割牛舌的人。 一审问,李安只得供认了自己割牛舌而又来诬告的罪状。
